四月革命:美苏冷战获新“棋盘”
前因:阿富汗共和国建立;后果: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

文/陈梓森

前因

1973年7月,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了阿富汗王国,建立了总统制的阿富汗共和国。

1978年4月27日,由苏联一手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武装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杀害了达乌德本人,并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1974年,达乌德与其妻子在喀布尔国家剧院

这场政变的导火索发生在十天前。

4月17日,结束了一天行程的米尔·阿克巴希·希贝尔回到了自己家中,这名远近闻名的左翼思想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重要领导人不会意识到,他的生命将在这一天结束。当晚,阿克巴希在家中被刺杀。他的死亡加剧了喀布尔政坛的裂缝,无人能够也无人愿意去弄清杀害他的真正凶手,一场影响阿富汗国运的政治风波近在咫尺。

当然,刺杀只是加速了政变的爆发,而隐患早已在他的国内改革时埋下。

最直接的是他将改革的触手伸向利益集团,尤其是在他开展反贪污、反走私运动后,利益被触犯的保守势力很快就对其采取抵抗态度,对达乌德的改革措施阳奉阴违,甚至是拒绝照办。同时,达乌德没能把握好改革的平衡,其重视工业的发展战略超越了阿富汗现有的工业基础,使得阿富汗不得不牺牲其他领域的发展来推动工业。此外,大量不满达乌德强行世俗化改革的伊斯兰教徒也渐渐聚集到了一起,甚至在国内出现了原教旨主义者的武装叛乱。

但这一切问题,达乌德仍可以凭借自身的领袖魅力以及执政能力“镇住场子”,将达乌德及其共和国逼上绝路的“稻草”乃是其外交政策的转型。

达乌德成为总统后,仍然延续了此前奉行的表面中立、实则亲苏的外交政策。但随着国内改革的举步维艰,以及苏联对阿富汗逐渐明朗的干涉意图,达乌德开始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政策。

1977年4月,达乌德前往莫斯科进行国事访问,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会晤。在谈话中,勃列日涅夫直言不讳地提出苏联将整合阿富汗国内的两个共产主义政党,并声称阿富汗的中立政策对苏联及亚洲的和平至关重要,同时还提醒达乌德不要与北约进行接触。勃列日涅夫高高在上的姿态更加坚定了达乌德转变外交政策的决心,达乌德同样直言不讳地指出,阿富汗人有权利维护自己的自由,永远不会容许苏联决定本国事务。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徽

回到国内的达乌德开始制定新的外交计划。一方面,他开始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甚至组建阿富汗国家革命党,将国内的亲苏派人士排挤出中央政府,希望借此摆脱自己“亲苏派”的标签,以换取西方的经济支持;他还积极改善与中东其他国家的关系,主动与巴基斯坦重新开展边境问题谈判。1977年年末,在达乌德的主持下,阿富汗与埃及签订了军事合作条约,并允许阿富汗的军警接受埃及的训练。

达乌德政权的转向触怒了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加快了对阿富汗共产主义力量的整合与渗透,很快就建立起了以塔拉基阿明、阿克巴希等人为核心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并授意该党在阿富汗国内开展反政府宣传、运动。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领袖——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阿克巴希的死亡将双方的矛盾摆上了台面,人民民主党很快就利用阿克巴希之死造势,宣称其是被达乌德所暗杀,并开展了示威游行。达乌德则针锋相对地进行镇压,但达乌德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一场更为残酷的政变风雨欲来。

1978年4月27日,在苏联克格勃的支持下,加入人民民主党的军官们挥兵进入喀布尔,并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联系。当政变部队包围总统府时,军人出身的达乌德不愿坐以待毙,带领亲信进行突围,不幸地殒命在政变者的枪口之下。

四月革命期间,政变部队包围阿富汗总统府

达乌德的死及其政府的垮台,使得苏联的干涉力量得以肆无忌惮地在阿富汗横行肆虐。人民民主党很快就通过血腥残酷的暴力手段,驯服了国内的反对派,并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起了新国家——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此后的阿富汗便与冷战紧密相连,成为美苏两个大国棋手的一个新棋盘,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冷战结束后,当阿富汗人民重新反思历史时,人们开始认识到达乌德独立思想之宝贵,赞誉其为阿富汗建立共和国以来最为优秀的领导人。2009年3月17日,阿富汗政府为其举办了国葬,以犒亡魂。

后果

1978年4月29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结论:达乌德激进的现代化改革触犯了阿富汗封建力量的利益,其逐渐右倾的外交姿态则激怒了苏联。在内外疲敝的困局下,其本人与政权都在四月革命中灰飞烟灭,而这场“革命”也标志着苏联干涉阿富汗的白热化,使得阿富汗再无宁日。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