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塞拉西重新执政
前因:海尔·塞拉西归国;后果:海尔·塞拉西被罢黜。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海尔·塞拉西归国:1941年,在英国军队的帮助下,海尔·塞拉西经苏丹回到了埃塞俄比亚,光复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抗意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海尔·塞拉西再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1942年1月31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与英国军政府首席政治官菲力普爵士签订协议,英国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国家的地位,撤除军政府,并且在财政等方面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建设。从此,海尔·塞拉西重新掌握国家大权。

这得从英埃联军战胜意大利军说起。

不久前,意大利军在英埃联军的联合打击下退出了埃塞俄比亚。这样,英国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的军政府也就失去了合法性。不过英军不想就这样失去对埃塞俄比亚的掌控,因为北非的战事还没结束,埃塞俄比亚在地理上的战略地位依然很重要。

意大利占领后的埃塞俄比亚,被分割成了多块

英国军政府已经骑在海尔·塞拉西的头上好几个月了,眼见意大利敌人已经被赶走,海尔·塞拉西十分期盼自己能够重新掌握国家的大权,不希望再受英国军政府的控制。于是,他找到军政府的首席执政官菲力普爵士。

直接“请走”英国人不太现实,海尔·塞拉西通过讨价还价终于和菲力普爵士达成了协议。英方答应撤除军政府,海尔·塞拉西则以讨好的态度,承诺会遵从英王和英政府的指导重建政府。海尔·塞拉西主动向菲力普爵士请求英国援助贷款并派军事顾问帮埃塞俄比亚建立军队。英国军队则可以免费使用在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设施,并可以在埃方同意的情况下在境外调用埃军……

之后英国确实根据约定,分批次直接给海尔·塞拉西拨款几百万英镑,用于埃塞俄比亚的财政支出。海尔·塞拉西初掌大局,对各地的统治还很薄弱,收税并不容易,这些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

和英方分割好权力后,海尔·塞拉西可以集中精力来处理内政了。一些在抗意战争中立功的领袖们需要封赏,尽管他们很多都不太服这个逃跑皇帝,为了安抚人心,体现出自己的公正,他封赏了一批。为了达成权力平衡,当年和自己流亡的旧臣们,作为靠得住的亲信,他也封赏了一批。甚至之前意大利人任命的一些官员,他也保留了他们的爵位,以此来团结各省。

与意大利军英勇作战的埃塞俄比亚人

不过严重背叛过他或者威胁到他统治的一些大臣则被他“处理”了。例如海卢公爵,之前被意大利军立为傀儡,后来又拒不朝见他,最后被他幽禁起来。海卢公爵的部下贝莱是一个功勋卓著的爱国将领,和海卢公爵的儿子等人一同谋划营救海卢公爵,结果事情败露都被绞死,海卢公爵则被强迫作为法官来审判自己的儿子。

通过恩威并重的手段,各省不再有大贵族起来闹事了,只发生了小范围的骚乱或土匪起来闹事,威胁不到海尔·塞拉西的统治。不过被绞死的一些爱国将领在民众心中颇具威望,这让民众对海尔·塞拉西的统治渐生不满。

晚年的海尔·塞拉西

除了人事安排,海尔·塞拉西还多次改革税制来增加税收。不过埃塞俄比亚各省的贵族地主们并不乐于依法纳税,违抗法律是埃塞俄比亚的传统,贵族们只把法律当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让自己多掏腰包的事他们是不会愿意干的。加上海尔·塞拉西和大贵族们生活豪奢,相当一部分税收都被他们挥霍了,贫苦百姓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

后果

海尔·塞拉西被罢黜:1974年9月12日,埃塞俄比亚中下层军官构成的“德尔格集团”发动兵变,废黜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终结了埃塞俄比亚长达两千年的帝制时代。

结论:海尔·塞拉西重新掌政后,由于年事已高,不再热衷改革,加上埃塞俄比亚受过良好教育那一批优秀青年多数已经被意大利军杀害,所以埃塞俄比亚的现代化进程缺少人来完成。海尔·塞拉西的统治也就慢慢走向了黄昏。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