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莱布出征阿拉伯:重回世界舞台
前因:埃塞俄比亚人与拜占庭结盟;后果:阿卡苏姆王朝失去红海出海口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埃塞俄比亚人与拜占庭结盟:公元33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去世前,极力鼓动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阿克苏姆王朝与他结盟,共同对付阿拉伯半岛上的波斯商人

公元523年,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阿克苏姆帝国在国王卡莱布带领下,出征南部阿拉伯半岛,经过惨烈的对决,卡莱布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一时间,让阿克苏姆这个盘踞东非一角的贸易大国,威震四方。

这是继他们的“万王之王”埃扎纳,在一百多年前攻陷东非古国麦罗埃城之后,再一次将阿克苏姆带到舞台中心的事件。出征阿拉伯半岛,为走向衰落的阿克苏姆王朝打了一剂强心剂,得以让阿克苏姆帝国延续到了十世纪末。

阿克苏姆王朝

那么,这次的卡莱布出征起因于何事呢?

一切源自犹太教与后起之秀基督教之间的矛盾。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个犹太教王国——希姆亚尔里,犹太国王仇视境内的基督教徒。

这年,犹太国王对他们进行了大肆屠杀。其中一个叫做倭马亚的基督徒贵族设法逃了出来,历经千辛万苦,辗转逃到了基督教国家阿克苏姆王朝。他向国王卡莱布报告了阿拉伯半岛上这个犹太国家的残暴行径。

改信基督教的阿克苏姆国王

此时,国王卡莱布正为阿拉伯半岛上的商人从红海西岸争抢埃塞俄比亚人的生意而恼怒,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攻打竞争对手。此时,欧洲老大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向卡莱布擦起了出征的火花。

查士丁尼一世积极鼓动盟友阿克苏姆,出兵阿拉伯半岛,对抗异教徒;他甚至不惜通过亚历山大总主教的名义,对埃塞俄比亚的教会施压,从中胁迫卡莱布入侵阿拉伯。

卡莱布果真集合全力出击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犹太人。战争起初,卡莱布的军队遭到了犹太人的激烈抵抗,毕竟他们这是在誓死守护自己的国家,一旦战败,便是亡国。

但一向以征服四方而著称的阿克苏姆军队,仍然保留着他们先辈们攻陷麦罗埃时的勇猛和实力。经过几场激战后,卡莱布的阿克苏姆军队大获全胜。

阿克苏姆士兵

卡莱布在当地留下了一万名士兵驻守刚刚征服的领土希姆亚尔。而自己却回到了老巢阿克苏姆城。赢得胜仗的卡莱布受到了臣民们的隆重欢迎。

然而,关于阿克苏姆国王卡莱布后来的结局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性说法。

第一种是卡莱布非但没有享受这次的胜利果实,反而是将自己的王冠送往圣城耶路撒冷。他向当地的主教约翰尼斯乞求,将此次胜利的王冠挂在圣墓门之上,这是卡莱布国王向所有基督教徒展示丰功伟绩的大好机会,而他本人竟然意外地退隐到了修道院去。

国际局势

根据后来阿克苏姆王国的发展来看,这种说法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更大的可能是基督徒们为宣扬宗教的感召力,才这样美化和象征性的想象卡莱布的去向。

另外一种说法就比较有信服力了。那就是卡莱布顺利回到了阿克苏姆王国,又统治了十七年之久。

那么,了解了卡莱布的这场出征阿拉伯事件之后,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才愿意实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入侵犹太异教徒的意愿?

答案就是获取劳动力——奴隶。从阿克苏姆王朝留存下来的大量巨型建筑如方尖碑、巨型石柱等来看,所有这些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工程,在当时都需要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征服四方的阿克苏姆王朝仍然对奴隶的需求不减。

方尖碑

奴隶在埃塞俄比亚语中称为“巴列亚”,这说明奴隶很可能曾经一度是从东非的巴列亚人部落掠夺而来的。

于是,国王卡莱布在成功征服阿拉伯南部之后,在当地留下了一万名士兵,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和稳定当地的希姆亚尔基督教王朝,另一方面便是强征当地人为奴隶,来支撑他庞大帝国的运作。

后果

阿卡苏姆王朝失去红海出海口:卡莱布的此次出征阿拉伯,在未来的570年被阿拉伯人反击,夺走了阿卡苏姆王朝一直依赖的红海出海口势力。

结论:国王卡莱布出征南部阿拉伯半岛的经历,让曾经的阿卡苏姆帝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心,在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波斯第二帝国之间再次亮相登场。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