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汪达尔:重现罗马荣耀的第一战
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城的仇恨,在80年后的这场战中终于得报,看罗马人如何用重装骑兵碾压汪达尔人的步兵。

文/全历史 锦灰堆

公元533年10月15日,拜占庭帝国国王查士丁尼派名将贝利撒留攻占汪达尔首都迦太基(今突尼斯东北部),消灭了汪达尔王国

此战恢复了罗马人对北非的统治,为日后拜占庭征服西地中海领土,重建罗马帝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查士丁尼一世的时间地图

拜占庭的对手汪达尔人,曾暴力洗劫罗马城,以强大的武力著称。但在此战中,贝利撒留却用1.5万人战胜了汪达尔4万大军,不仅为罗马人复仇,还造就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样的战役在历史上不是孤例。

马拉松战役中,不足万人的希腊军打败了3万波斯军(此处可a前490年9月12日的马拉松)。

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以4万人战胜波斯20万大军(此处可a前331年10月1日的巴格达)。

昆阳之战中,刘秀以2万绿林军大败王莽42万军(此处可a23年7月7日的叶县)。

淝水之战中,东晋谢玄以8万人战胜前秦苻坚87万大军(此处可a383年9月20日的寿县

拜占庭国王查士丁尼(此处可a527年8月1日的君士坦丁堡​​​​​​​)立志恢复古罗马帝国疆域,但在收复领土的战争中,查士丁尼却选择先攻打汪达尔人占领的北非地区,而不是旧都罗马城,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汪达尔权臣盖利默反对国王亲善拜占庭,发动政变上位,汪达尔与拜占庭关系破裂。

汪达尔在国王希尔德里克统治时期一直与拜占庭交好。但是,权臣盖利默为了上位,纠集了一批反对亲善拜占庭的汪达尔王族,囚禁国王,继而篡夺了王位。

查士丁尼得知此事后,写信谴责盖利默,要求他释放原国王。盖利默回信拒绝,并奉劝查士丁尼不要多管闲事。

这封信的潜台词是,汪达尔不再承认拜占庭的宗主国地位。两方关系彻底破裂。查士丁尼极为气愤,但盖利默的态度也给了查士丁尼一个出兵汪达尔的借口。

相比汪达尔的不合作,占领罗马城的东哥特人此时与拜占庭的关系格外友好。因为汪达尔人一直与东哥特人挣抢西西里岛的控制权,汪达尔便成了东哥特与拜占庭共同的敌人。

查士丁尼不急于在这时收复罗马城,反而借机向东哥特人寻求支持。当拜占庭舰队行至西地中海沿岸时,东哥特人为拜占庭军队提供了淡水和面包等补给。

第二,汪达尔人所占的北非地区富庶,攻下北非后,拜占庭可以用当地的财富作为收复罗马城的军需,并缓解国内的财政压力。

北非地区原是古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是粮油和酒的主要产地。之前,罗马人为了在北非获得更多供给,不惜重金营造了“利姆”防御体系,以此保护农业生产不受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北非被汪达尔人占领后,拜占庭曾两次试图收复这一富庶地区,但均以失败告终。此次查士丁尼再次出兵,不仅是收复失地,也是为之后夺回罗马城积蓄财富。

另外,因为查士丁尼将首都君士坦丁堡视为帝国形象的代表,大肆修整城市建筑,并为此增收赋税,克扣军费,引发了“尼卡暴动”。这场暴动虽然在皇后狄奥多拉的帮助下暂时平息(此处可a548年6月28日的君士坦丁堡),但没有彻底解决拜占庭的财政问题。查士丁尼急需大量财富来缓和国内矛盾,并继续对帝国的建设。一场对外战争也可以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内部转向一致对外。于是,富庶的北非成了最好的选择。

狄奥多拉皇后,被民众认为是拜占庭的女王,被史家评说比任何男人都优秀

占据北非的汪达尔人以强大的武力和破坏力著称,拜占庭在之前两次的进攻均以惨败而终。那么,这次拜占庭为什么可以以少胜多呢?

第一,拜占庭名将贝利撒留波斯人的作战装备用于对付汪达尔。

在之前与波斯的战争中,贝利撒留见识了波斯人重装骑兵和弓箭的威力。于是,贝利撒留将这些军备整合进拜占庭的军队中,并将其用于对付步兵为主的汪达尔人。在北非开阔的平原上,拜占庭军中的重装骑兵和弓箭手充分发挥优势,汪达尔人的重装步兵受到重挫。

也正是因为贝利撒留深谙骑兵的优势,他没有等拜占庭的步兵集结,便率骑兵出击,杀死了汪达尔国王盖利默的弟弟。贝利撒留又趁盖利默悲痛之际,乘势追击,将其生擒,带回了君士坦丁堡。

波斯人的重装骑兵

第二,汪达尔王国的内部反叛令其战斗力大减。

汪达尔前任国王因为亲善拜占庭,并且信奉天主教而遭到汪达尔贵族的反对。盖利默利用这个机会,讨好贵族成功上位,但是这也为汪达尔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盖利默为了维护统治,上位后继续打压天主教,处决和流放了大量主教,由此引发国内天主教教徒暴动。当拜占庭军队登陆时,盖利默正忙于镇压叛乱,只能仓促集中兵力应对拜占庭。而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许多部族,因为不满盖利默对天主教的迫害,相继倒戈拜占庭,将汪达尔首都迦太基暴露在拜占庭人的骑兵之下。

除了宗教矛盾,汪达尔人治下的其他民族,也在盖利默政变后发起反叛。汪达尔人以武力征服北非地区,曾对生活在当地的罗马人和摩尔人地主进行了屠杀。之后这些非汪达尔民族虽然臣服统治,但对于汪达尔人的统治一直怀恨在心。

盖利默政变之后,摩尔人首先对汪达尔人的统治发起反攻。当拜占庭出兵时,汪达尔不仅失去了摩尔人的武力支持,还要出兵镇压摩尔人叛乱。以往令汪达尔人骄傲的武力,在其糟糕的统治手段之下变得支离破碎,最终败给拜占庭。

出征并灭亡汪达尔,不仅是拜占庭帝国收复失地的重要一步,也是查士丁尼缓解国内矛盾的一种手段。查士丁尼宣扬“一个帝国”的理念,发起收复古罗马疆域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为了给拜占庭人树立共同目标,缓解国内矛盾。这是合理运用了目标凝聚的历史规律(详见规律39-目标凝聚:目标一致可以使敌意消失)。

历代评价

1、查士丁尼的统治实际上是古罗马的全地中海世界概念的最后一次昙花再现。——约翰·W.巴尔克

2、查士丁尼一世生前基本实现了他的理想,无论在内政还是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他都取得了令其后人羡慕的成就,罗马帝国似乎又重放光辉。——陈志强

阅读数 6.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