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吉巴外出:寻求外援
前因:《突尼斯阵线宣言》的发布;后果:新宪政党发布自治纲领。

文/全历史赵迈禧

前因

《突尼斯阵线宣言》的发布:新宪政党和其他反法政党一道提出了建立自治国家的主张,但最终失败。

1945年初,刚刚返回突尼斯不久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卜杜·布尔吉巴,突然决定离开突尼斯。他认为,必须结合国际压力,才能使独立的愿望化为现实,因此需要到外国去宣传新宪政党的主张。

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卜杜·布尔吉巴

当时的布尔吉巴,被法国殖民当局视为眼中钉,出行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就连他申请回自己的家乡,都无法得到批准。布尔吉巴很想到埃及和美国去,如此才能争取到阿拉伯国家联盟以及世界上头号强国的支持。

起先他向法国任命的总督马斯特申请前往麦加朝圣,却迟迟等不到回应。最终,布尔吉巴用一种近乎捉迷藏的方式摆脱了法国人的跟踪,穿越了利比亚的沙漠到达埃及。

突尼斯的相对位置

他在埃及的首都开罗住了整整三年。尽管人不在突尼斯,布尔吉巴却一直在从事民族解放运动。新宪政党在开罗的办事处很快就设立起来,成为布尔吉巴对外宣传、联络,领导国内独立运动的机构。

通过不断地宣传,外国的压力一点点施加在法国当局身上,这令法国人相当恼火,不能再无视突尼斯境内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

1948年,被罢黜的突尼斯前任长官穆斯去世,由于他曾经反对过德国人,在殖民地内部享受巨大声望,所以,反法政党想借助他的死,上街反抗法国,差点酿成骚乱,同时,这一年也是1938年抗议活动的十周年。政治气氛十分不利于法国人。

法军袭来突尼斯

布尔吉巴认为时机到了,他立刻出访中东的各个阿拉伯国家,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和沙特阿拉伯,出访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此时,这些国家跟英国,因为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问题,闹得剑拔弩张,并不想再得罪法国。

布尔吉巴只能将目光从阿拉伯世界转向其他地区。

然而还没等他出访,这次出访就已经被国内的政敌横加指责,怀疑他接受了这些阿拉伯国家的贿赂。等他回到开罗,新宪政党的办事处已经被其他人接管,这位原本的领袖几乎无处容身。

面对这种尴尬的气氛,布尔吉巴决定离开埃及,到更远的地方去。他选择去了美国,一方面美国当时几乎没有受到二战的影响,一跃成为头号强国;另一方面,新组建的联合国,即将在美国纽约举办开幕大会,布尔吉巴想利用这个场合宣传反殖民主张。

联合国成立现场

法国领事馆对他表示出了善意,主动为他办理了前往美国的签证,一反三年前的敌视态度。为什么法国领事态度会突然转变?这跟突尼斯国内的政局有关,他们想重施故技,通过支持布尔吉巴,让国内人误以为他被法国人收买,造成新宪政党的分裂。

不过等到布尔吉巴到达日内瓦,准备前往比利时换乘邮轮时,却遭到法国政府的警告。或许殖民地当局意识到了他前往美国并不是一件好事。

布尔吉巴没有理会法国人的愤怒,而是继续自己的行程。

法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相对位置

当他抵达纽约之后,尽管不懂英语,还是借助当地侨民的帮助开展活动。他去了阿拉伯国家驻联合国大使的会议,在上面宣传突尼斯的独立运动。

1949年1月,布尔吉巴从纽约赶往华盛顿,待了一个月,从事各种宣传活动。布尔吉巴参加了沙特阿拉伯驻美国大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的记者阐述自己的自治主张,而且还见到了法国驻美国大使亨利·博纳特。布尔吉巴同博纳特一张亲密的合照,让巴黎的法国政府相当恼火,下令禁止报刊登载这个消息。

布尔吉巴面临到一个困难的处境,外访活动几乎耗尽了他的所有积蓄。他在国外以新宪政党领袖的身份从事宣传活动,但国内的人却并不这么想,认为他的离开,是获得权力的好机会。

1955年返回祖国的布尔吉巴

原来他的战友萨利赫·本·优素福,已经掌握了新宪政党的大权,在一次秘密会议决定解除人在国外的布尔吉巴一切权力,他也被开除出政治局。

外出访问反而使得自己创建的政党愈发疏远自己,这是布尔吉巴所想不到的。但是他的外出访问,对于突尼斯独立运动事业以及他自己的声望,有着莫大的帮助。

后果

新宪政党发布自治纲领:布尔吉巴结束外访后,重掌大权,推动了正式声明的发表,意在通过自治谋取独立。

结论:当法国人选择无视《突尼斯阵线宣言》,布尔吉巴决定借助国际局势向殖民者施压,他选择出访阿拉伯世界与美国,宣传了突尼斯人的主张,从而让全世界了解到突尼斯人渴望独立的主张。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