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利比亚问题转交联合国大会解决;后果:利比亚联合王国建立。
文/米彦佑 编辑/亦可
前因
利比亚问题转交联合国大会解决:1948年9月15日,英美法苏四大国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备忘录,放弃在利比亚问题上的主导地位,提议由联合国大会决定利比亚的命运。
1949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利比亚问题的289号决议,同意利比亚要不迟于1952年1月1日成立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一结果实在来之不易,从半年前开始,联合国会议大厅里的争吵声已经持续了七个多月。
然而在七个多月前,人们对于联合国解决利比亚问题还是充满期待的。因为联合国大会没有一票否决的特权,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生效。所以将利比亚问题移交联合国执行,各方都能够获得申辩自己诉求的机会。但是,没人预料到,联合国大会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
1949年4月,联合国大会召开利比亚问题第一次会议,但是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统一意见,反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自说自话的局面,各代表团都在纷纷提出自己拟定的决议草案。
英国代表团提出了自己的决议草案,支持由塞努西教团组建的政府领袖伊德里斯成为利比亚的领导人,尽力确保昔兰尼加不落入意大利的控制,从而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伊德里斯
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向联合国提交决议草案,建议利比亚立即独立,代表了阿拉伯国家和利比亚民众的想法。
苏联提出自己的决议草案。利比亚在5年后独立,在此期间,苏联则希望联合国成立所谓咨询委员会来管理利比亚,从而阻止英国控制利比亚。
印度则主张利比亚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由联合国行使管理权。拉美国家极力争取意大利托管利比亚,赞扬意大利对西方文明及其所在殖民地的贡献,而这一提议受到其他大国的强烈反对。
联合国的会议桌上多了小国的声音,使那些欧美大国很不适应,企图绕开这些反对声,在联合国框架外解决利比亚问题。
英国外长贝文和意大利外长斯福札在联合国大会休会期间,共同提出了所谓的“贝文—斯福札计划”,建议自1951年起意大利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英国托管昔兰尼加,法国托管费赞,10年期限结束后,利比亚在联合国大会认可的情况下实现独立。
时任英国外长欧内斯特·贝文
这一计划提出后,立即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支持,虽然这一建议也承认利比亚独立的最终结局,但是至少暂时捍卫了这些欧美大国在利比亚的战略利益。然而不出所料,反对的声音同样接踵而来,利比亚境内民众、阿拉伯国家以及苏联都表示强烈反对。1949年5月,贝文—斯福札计划最终被联合国大会否决。小国通过投票否决了大国的决议,同时也浇灭了欧美大国想要再次绕开联合国主导利比亚问题的野心。
联合国大会上,各国的争吵连绵不断,作为最早提出利比亚交给联合国托管的国家,美国必须站出来了。
美国代表团一开始并没有在联合国大会发挥明显作用,只是表示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立场,首先强调应该将利比亚人民的利益放在解决利比亚问题上的第一位,其次强调要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局势。美国最开始这一立场显然只是虚张声势,“利比亚民众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一宣言宣布不到六周,美国代表团就表示支持“贝文—斯福札计划”,可见还是想维护自己在利比亚的战略利益,主要是想保护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
但是亚洲和拉美国家的反对意见一浪高过一浪,如果美国为首的欧美大国不做出改变,联合国大会只能陷入无尽的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美国代表杜勒斯终于提出了一些务实的建议。他建议联合国成立利比亚问题委员会分委员会,来协调相关各方的立场,要在1949年5月12日前提交一份能让大多数国家都接受的报告。
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美英代表团知道利比亚独立已经大势所趋,表示赞同利比亚独立,由于美国实力最强,最终大家同意了美国的提议。1949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最终通过了关于利比亚问题的289号决议,同意利比亚不迟于1952年1月1日前成立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利比亚最终结束了分立的局面,实现了统一,但其国家内部的民族构建和国民身份认同构建才刚刚起步。在这纷繁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利比亚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后果
利比亚联合王国建立:1951年10月,国民大会通过宪法草案,宣布利比亚联合王国是一个世袭的君主制政权。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正式建立。
结论: 利比亚问题移交给联合国大会对利比亚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联合国通过关于利比亚问题的289号决议,更是直接决定了利比亚这一国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