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弦琴又称蒙古四胡,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是牧民们在源于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中吸取了精华,创造出极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
蒙古四弦琴在蒙古族传统民间乐器中,风格浓郁、独具特色。唐朝中期,古代库莫奚族与契丹并称“两蕃”,后来逐渐与契丹融合,元朝时期融入大蒙古。民族的融合自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牧民们在奚琴中吸取了精华,创造出极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蒙古四胡。
蒙古四胡
元朝时期,四胡在蒙古风行,并入驻了宫廷,直至清朝时依然被宫廷乐队青睐。在蒙古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郭尔罗斯,四胡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得到了世代传承。在旧社会,四胡是民间艺人用以倾诉牧民苦难生活、鞭鞑剥削和压迫,向往美好生活,歌颂英雄史诗的手段。
分类
蒙古四胡可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其音色或浑厚深沉或明亮欢快,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和戏曲伴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和辽宁、吉林等广大地区。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蒙古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古科尔沁草原
低音四胡
牧区的低音四胡,为便于在马上携带,琴体可以装拆成几个部分,即一个琴筒、两截琴杆、弦轴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内腔而成圆筒形,筒长30厘米、直径15厘米~20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马皮或牛犊皮为面,筒后端敞口。
四胡
嗣后琴筒又用硬木制成圆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杆木制,多为两截,全长110厘米,张四条肠衣弦、丝弦或铜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杆,两端系以马尾而成,弓长85厘米。主要流行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兴安盟等地。主要用于蒙古族说唱好来宝和蒙古族演唱乌力格尔伴奏。
中音四胡
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均与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两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说书、演唱等说唱音乐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乐合奏中的主要中音乐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并与高音四胡、马头琴、三弦、火不思等乐器合奏。
内蒙四弦
中音四胡重奏合奏的定弦比高音四胡低一度。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等。中音四胡独奏曲目与高音四胡相同,改编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尔》、《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高音四胡
民间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制,呈圆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轴、四弦,张羊肠弦或丝弦,音色较粗犷。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颤音、打音、泛音、双音、双打音、双泛音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乐器重奏或合奏。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和满都拉等。高音四胡传统乐曲有:《八音》、《花腰调》、《荷英花》、《韩秀英》、《英德勒玛》、《诺恩吉娅》、《阿斯尔》、《赶路》等。
四胡演奏家孙良
艺术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四胡艺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吴耘圃(白音仓布)和四胡演奏家苏玛。蒙古族说书艺人吴耘圃,用四胡伴奏,说唱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和美好生活,并培养了蒙古书接班人。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毕生致力于四胡演奏艺术,创作出象《赶路》、《八音》、《闷工》等极富草原特色的四胡独奏曲,灌制了唱片。
内蒙四弦
人民音乐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创作、改编演奏的《内蒙古四弦独奏曲集》。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家1956年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载誉而归。他创作的作品成为县民族歌舞团保留的精品节目,他的演奏技巧为四胡演奏员和业余爱好者学习、研究和掌握。前郭县四胡演奏不仅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群众业余爱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并且在几所蒙古族学校的中小学生中教学四胡演奏。可以相信,四胡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器乐艺术,必将在民族文艺的百花园中,永远绽放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