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怪我?
林则徐禁烟的措施为何前后矛盾?他真的该为这场战争负责吗?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1838年9月12日,林则徐上表请求道光皇帝禁烟,隔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他的禁烟行动也被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因贸易纠纷引发的战争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拿破仑(此处可a1806年8月6日的维也纳)对英国进行大陆封锁,遭到英国与俄奥的联合围剿;俄罗斯因为德国征收高额的粮食税,终止了同德国的军事同盟,倒向德国的死敌英法(此处可a1907年8月31日的圣彼得堡);因毒品引发的战争也有他例,美国就曾借口巴拿巴贩运毒品,悍然出兵侵略巴拿马。

其实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贸易关系并未完全破裂。当时清朝大臣们对鸦片贸易态度不同,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严惩吸食者,如果戒烟一年无果,就直接处死;另一派要求恢复广东海禁,限制洋商在国内的行动。

“海禁派”代表琦善琦善历来被视为反对禁烟的卖国贼,其实他同样是主张禁烟的。

作为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看法与前者更为接近。在与道光的奏对中,他特别强调在禁绝鸦片之外,与洋商的正常贸易不应中止。这种内严外宽的立场,似乎与我们想象中作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相去甚远。

林则徐为什么要采用对内严苛、对外松弛的禁烟策略?

首先,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不在夷商,而在奸民”。

早在雍正(此处可a1678年12月13日的北京)年间,清政府就已经下达了鸦片禁令。浙闽总督郝玉麟受命开设禁烟公所,在浙江福建一带查封烟馆,将抓获的鸦片贩子成批绞死,最轻的也判了流放。

吸食者则从这次禁烟风暴中逃过一劫。吸食鸦片所受的惩罚,不过是脊杖三十、销毁烟叶,完全不足以抵消他们对鸦片的依赖。

当时的烟民称鸦片为“福寿膏”,将其视为与丹药等同的仙物,甚至有举子在考场上一边答题,一边抽烟。他们不顾政府禁令,与英、美、葡等国的走私犯勾结起来,帮助洋商逃避官府查禁,致使鸦片走私愈演愈烈。如果不首先严惩地方的吸食者,禁烟行动便无从谈起。

其次,林则徐不希望禁烟牵连正常的对外贸易。

林则徐虽然向皇帝强调禁烟的重要性,说鸦片贸易使大量白银外流,但如果考虑整体的贸易情况,中国其实并不吃亏。

乾隆(此处可a1711年9月25日的北京)到道光年间,中国出口英国的茶叶量翻了三倍,广东的关税收入也因此连年增长,成为仅次于田税、漕税、盐税的清政府第四大收入来源。

这笔账林则徐当然算得明白,所以他在抵达广州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好言劝各国商人交出鸦片,还把没有走私劣迹的荷兰商人拎出来予以“表扬”,完全没有为难做规矩生意的洋人。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本人极其讨厌烟叶,禁止王室在宫中吸烟,但她最后听从了外相巴麦尊的意见,为自己讨厌的鸦片发动了一场战争。

林则徐的办法看起来非常合理,结果却不如人意。他在广东半年只查禁鸦片二十万两,相较于英国在广东的输入量,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为什么林则徐的方法失败了?

一方面,吸大烟的风气在广东基层官吏中早已蔓延开来。

林则徐的挚友、也在广东做官的龚自珍,曾作诗讽刺同僚们躲在罗帐之中,聚众吸烟的丑态:“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这些染上烟瘾的“莲幕客”当然不会配合林则徐禁烟。

另一方面,洋商也不领林则徐的情。

林则徐为了避免官府与洋商撕破脸面,委托广东当地的行商向洋人传达命令,要他们交出鸦片。但这种方法早就不新鲜了,过去十年间广东的禁烟官员便是以行商为遮掩,假禁烟之名向洋人索要贿银。

林则徐吓唬行商,如果不能缴获足额鸦片,就要把他们杀头。行商们带着枷锁求见英国的大鸦片商颠地,跪在地上求他交出鸦片。颠地以为林则徐也是个贪官,这是在给自己演苦肉计,对此不闻不问。

鸦片战争前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的义律,他接到了来自外相巴麦尊的密信,得知英国即将对清政府宣战,因此指使商人们无须对林则徐低头。

至此,林则徐宽严相济的禁烟办法已成了笑话。因为道光严令务须在广东禁绝鸦片,哪怕是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林则徐也只能转变态度,强行收缴鸦片。他将在广东的350名外国商人统统囚禁于商馆,断绝饮食供应。此举终于奏效,以英国为首的洋商被迫上缴了超过六成的鸦片。

林则徐来粤之前,道光曾特别指示他行事要注意分寸,“勿起边衅”。林则徐强制收缴鸦片,确实完成了禁烟任务。

但他难道不怕英国人借此挑起战端,自己会被道光追究责任吗?

林则徐还真的不怕英国开战。

首先,林则徐认为可以通过断绝通商的方式逼迫英国妥协。

在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国人根本没有平等做生意的观念,而是将“通商”当成对蛮夷的恩赏。英国人对通商的强烈诉求,被清政府理解为“讨赏”,只要自己稍作颜色,英夷就会老老实实不再闹事。

而且林则徐和当时的清朝官员一样,觉得洋人只能吃肉,如果没了中国出产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所以英国断不敢宣战。

第二,林则徐因为情报不足,没有意识到英国的军事实力其实已经超过中国。

1838年,英国就派出三艘战舰进逼虎门,要求清政府取消鸦片禁令。虎门守将关天培无力阻拦,只能让几个捉了鸦片商人的兵勇去给英国人道歉。

鸦片战争中,广东守军还在使用明朝遗留下来的佛朗机炮。而且因为官吏贪污,连炮弹都偷工减料,关天培上疏中说每两枚炮中就有一枚哑弹。

这起屈辱的外交事件本应引起朝廷的警觉,结果广东官员妙笔生花,编出了一个关天培怒斥英夷、敌舰仓皇退走的好戏。

这种不实的信息干扰了林则徐对英国实力的判断。他的眼界固然比同时期的人更加开阔,但他毕竟长年在内地做官,只能靠一些传闻,拼凑出自己对英国的认识。林则徐道光帝陈述英国人不敢开战的理由,其中一条就是洋人膝盖不能打弯,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所以没法打仗。

于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在基层的腐败、上层的盲目中骤然爆发了。以今天的眼光看,林则徐的判断既滑稽又可笑,但这不是因为他的智识不如我们,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接触到足够多的关于英国的信息,便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体现了逆向选择规律。(详见规律69 - 逆向选择规律:人们为什么会做坏选择?

历代评价

1、于此我们又可以看到当时中英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当尊严的“天朝”屡屡拒绝与“蛮夷”平等相交之时,桀骜不驯的外国商人也确实像“蛮夷”那样,无视“天朝”的法令。在这些人的眼中,“天朝”的威严只不过是挂在空中飘荡的幌子,一切法令规则的关节在于陋规和贿赂的数额,行商也罢,官员也罢,反过来倒成了barbarians(蛮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实在有两个林则徐。一个是士大夫眼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百战百胜的,后一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的。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阅读数 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