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公演:一出“皇帝的新装”
前因:普希金与果戈理相识;后果:沙皇成立秘密警察第三厅。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普希金果戈理相识:1830年,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果戈理结识了仰慕已久的诗人普希金。六年后,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一则荒诞见闻,在两个月内创作出了五幕喜剧《钦差大臣》。

1836年5月1日,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果戈理刚刚创作完成的喜剧《钦差大臣》,这天在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德拉大剧院首次公演,便引起了巨大轰动。

果戈理是19世纪上半页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性作品《死魂灵》和《钦差大臣》直接被后来的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继承和效仿。可以说,他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果戈理

然而,当《钦差大臣》首次公演之时,却出现了前后截然不同的奇怪现象。这部包含很多笑点的滑稽喜剧开演之初,就吸引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和彼得堡所有的权贵们的眼球。他们挤满了这场首演剧场,尤其是沙皇亲临观看更加引起人们对这部戏的好奇。

演出以一声耀眼的闪电正式开始了,对于前排的这些贵族来说,这部《钦差大臣》只是他们看过的多数滑稽闹剧中的一个,但其实它是俄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

正如果戈理给剧本题词中所说,“自己脸丑,莫怪镜子”。就是为了说明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则: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那个时代的俄国,任何城市都活着像剧本中行贿受贿的官员一样。

19世纪的圣彼得堡

故事描述了一个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的时候,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它反映的是当时俄国社会上达官显贵们的腐败与黑暗,甚至沙皇专制本身的问题重重。

演出第一幕还能够听到前排的笑声,甚至尼古拉一世还说“笑得要死”。这正是果戈理在剧本中设置的最大保护色,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剧本被指出有影射那些反沙皇的革命思想存在,从而引火上身。所以这个戏中至少需要一个正面角色,那就是笑声。

也就是说,果戈理用喜剧笑点的形式降低自己被审查的风险,也更容易通过沙皇所设置的剧本严苛标准。

《钦差大臣》公演

但渐渐地随着剧情的深入,前排陷入了寂静。演出结束后,尼古拉一世走出大厅时说:“所有来看戏的人都挨了骂,我挨得最多。

虽然尼古拉一世当场并没有处罚这部戏的原作者果戈理,甚至十年以后,沙皇已经把这个剧本忘得一干二净,连谁是果戈理都一点印象也没有。

但首演之后,《钦差大臣》还是引起了许多御用文人的攻击,说这部戏“没有真实性可言”,甚至指责作者是一个没有爱国精神的叛徒。

俄国贵族对《钦差大臣》的抨击

除了作品本身,这次《钦差大臣》的公演也让果戈理的一生都陷入深深的苦难当中。重要的是这种负面的影响是一点点的、多方面的到来。

首先是沙皇政府决定削减《钦差大臣》在各剧场的排演,更强行剥夺了演出带来的利润。然后,就是果戈理再发表其他作品变得困难异常,甚至遭到审查官的故意阻挠。例如,果戈理要出版一部新的小说,但审查部门却以格式问题、语言粗俗等不是理由的理由拒绝出版。

不只是政府阻挠,连社会上也充斥着关于果戈理的各种流言蜚语,他听到有人议论他是一个会写作的疯子。果戈理开始进入一种恐慌状态,甚至开始想象一个敌视自己的俄国潜入到了他的周围,窃窃私语。

除了这些外在压力之外,果戈理甚至还要遭受生命威胁。一些反革命的激进分子打着“爱国”旗号,时不时对果戈理进行恐吓。这次的《钦差大臣》公演似乎成为他一生遭受形形色色的狂热迫害的起始点,直至他生命的终点。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里 一件"外套"穿出悲凉感

就像后来果戈理在《狂人日记》中写道的那样,“这广袤的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是一个被追杀的人。亲爱的妈妈,可怜可怜你的病中的孩子吧……”

距离首演仅仅一个月,果戈理无奈之下选择离开俄国,前往西欧,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侨居生活。

后果

沙皇成立秘密警察第三厅:为了加强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沙皇尼古拉一世专门设立秘密警察第三厅,以监视和审查普希金、果戈理等不利于沙皇专制统治的影响人物。

结论:果戈理以作家的敏锐观察从现实真相这面镜子中照射出了俄国第一部真正的喜剧——《钦差大臣》,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沙皇政府和社会舆论压力。这样的历程或许就是那个文学“黄金时代”背后,创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