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建立后赵:奴隶的逆袭
前因:刘曜称帝;后果:石虎篡位。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刘曜称帝:十六国时期汉国的丞相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

公元319年,被前赵皇帝刘曜封为赵公的石勒决定不再受前赵管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赵王,正式建立后赵政权。

石勒原先是生活在并州(包含今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羯族,后逃难来到冀州(大致位于今河北省)被贩卖为奴。在冀州,石勒得以投入牧帅(负责在国家牧场中蓄养马匹的官员)汲桑门下。

八王之乱中,石勒追随汲桑起兵反晋,被任命为前锋都督。汲桑被晋军击败后,石勒投奔了汉国的刘渊。

八王之乱形势图

石勒在汉国先后为刘渊、刘聪、刘粲三位君主效力,他自身力量的发展也可以根据这三位君主的在位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渊在位时,石勒依靠军功地位逐渐提升,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并逐渐壮大。石勒投奔刘渊后被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汉国在对外扩张时,石勒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晋朝在冀州、青州(今山东省东部)和兖州(今山东省西部)的势力相继被石勒驱除,这些地方基本都被纳入汉国的统治范围。

在与晋军作战的过程中,石勒不仅逐渐壮大了他的部众,而且还吸纳了不少汉族士人来加入他的队伍,这其中就包括他的重要谋士张宾等人。尽管石勒名义上仍然是汉国的将领,但有了智囊团队之后,石勒渐渐地开始自作主张,成为了一支近乎独立的军事力量。

第二阶段,刘聪在位时,石勒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刘聪无法节制石勒。石勒成为了关东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刘渊死后儿子刘聪即位,为了笼络石勒就任命石勒为征东大将军。已有二心的石勒拒绝了这次任命,这很明显是石勒对新任君主的挑衅。

想要摆脱汉国的石勒,将目光转向了南方。他想率军攻占汉水到长江一带,建立割据政权。311年,石勒攻陷宛城(今属河南南阳市)后准备向襄城(今属湖北襄阳市)进攻。但由于军粮短缺、很多士兵染上了疫病,再加上晋军将领王导准备率军向北进攻石勒。石勒只好听从张宾建议,向北折返。

石勒意识到自己实力不足,无法向南发展,所以选择继续和汉国其他的军事力量合作,驱逐晋朝在中原的势力,以便以后自己占据中原。311年,石勒率军与汉国将领刘曜等人配合,攻陷了晋朝的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

反映永嘉之乱的绘画

为了实现雄据中原的野心,石勒借机杀掉了据守青州的汉国将领王弥,还吞并了他的部众。这无疑是对汉国皇帝刘聪的公然挑衅。尽管刘聪对石勒杀害王弥的事情十分不满,但害怕石勒生异心,所以并没有处罚他,反而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

312年,石勒原本计划进攻建康(东晋都城,今南京),但最终还是接受张宾的建议,放弃向南方进军的打算;决定以襄国(今属河北邢台)和邯郸为基地,专心经营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但晋朝在河北还有残存势力,幽州和并州仍由晋朝官员管辖。石勒率军攻入幽州治所蓟县,抓住了刺史王浚并处死了他,后来又吞并了并州。

石勒将王浚的首级献给刘聪后,刘聪任命他为大都督,负责陕东的军务。此时汉国在函谷关以东的领土基本上由石勒管辖,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由丞相刘曜管辖。他们二人是汉国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

第三阶段,刘粲继位后,石勒不仅是辅政大臣,还是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地方大员;在平定都城政变后,石勒自立为王。

318年,刘聪病逝后,太子刘粲继位,石勒与刘曜一起辅政。不久,大司空靳准在都城平阳发动政变,自称汉天王,刘粲被他杀害。石勒得知此事后,命令部将张敬率领五千士兵做前锋,自己亲自率领五万人讨伐靳准。

丞相刘曜也从长安出兵准备讨伐靳准。刘曜在进军途中自立为帝,石勒被刘曜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还被封为赵公。石勒自然是不甘心向刘曜称臣的,他和刘曜两人开始暗地里争权。随后石勒向平阳进军,希望征服更多的领土和收服更多的部众。

不久,靳准被下属靳康等人杀害,平阳城内的汉国故臣向刘曜投降,还把传国玉玺给了刘曜。石勒得知后大怒,增加了兵力攻打平阳。在攻陷平阳后,石勒安葬了刘粲,烧毁了城内的宫殿。自此,平阳和洛阳以东的地方都被纳入石勒的势力范围。

石勒雕像

刘曜迁都长安,在第二年将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不久石勒派左长史王脩给刘曜送捷报。但刘曜却认为王脩是来为石勒探听虚实的,于是杀了王脩。但王脩的副手逃到了石勒那里,告诉了他王脩被刘曜杀害的事情。

石勒原本就希望脱离汉国自立,刘曜篡改国号和杀害王脩的做法,使得石勒不再有所顾忌。因此石勒决定和刘曜彻底决裂,在襄国即赵王位,正式建立后赵。汉国就此一分为二。

后果

石虎篡位: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去世后,他的侄子石虎篡夺后赵政权。

结论:前赵和后赵的对立,使得关中和关东地区一直处于对立状态。这种状态在十六国时期一直延续了下去,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地区。

阅读数 5.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