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拉斯开兹应国王菲利普四世要求,创作了这幅《布雷达之降》,这幅画也是委拉斯开兹唯一的一幅历史题材油画。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情味,相较于描绘战争残酷场景的画作来说,的确是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
雷诺阿赴西班牙,看到委拉斯开兹的《布雷达之降》时,兴奋不已,感到就像“拥抱了画中的人物”。他学习委拉斯开兹画笔上发射出来的快乐之秘密。
《布雷达之降》(局部)
委拉斯开兹自17世纪20年代初年开始,就任职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深受国王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名宫廷画家,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1635年完成的《布雷达之降》便是如此。
这幅画是委拉斯开兹唯一的一幅历史题材油画。它描写的是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侵略军攻占一个由荷兰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布雷达的事件。
委拉斯贵兹(Velazquez,1599-1660)
在17世纪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布雷达之战是西班牙唯一的一次小小“胜利”,况且此事件已过了10年之久,荷兰也收复了这个要塞。
但国王菲利普四世为了吹嘘他的武功,仍要委拉斯开兹画下来。
委拉斯开兹从心底而言,并不想接受这一任务,因为这完全是在为侵略军树碑立传。
然而,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斯皮诺拉,也是他的朋友和雇主。双重压力之下,最后他还是不得已接受了这项工作。
斯皮诺拉(Ambrogio Spinola,1569-1630)
委拉斯开兹在画面上选择表现的是这样一幕:西班牙军队以不正当的侵略战争赢得了布雷达战争的胜利,荷兰驻守当地的司令官尤金斯只能无奈投降。
画中两位将军,左边的贾斯丁·凡·纳索躬身手持布雷达城的钥匙,恭敬地献给西班牙公爵安柏吉奥·斯皮诺拉。
公爵下马将手放在贾斯丁的肩膀上似乎在安慰他。大有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情调。
布雷达之降
凡·纳索是荷兰军队的指挥官,以防御西班牙人对布雷达的防御失败而闻名。
远方背景开阔,硝烟弥漫着从左侧荷兰军队的身后升起,象征着他们失败。
荷兰军队一侧远方的硝烟
于此同时,面带笑容的西班牙军队,数量众多的标枪林立、整齐威严;而荷兰军队队列稀少、凌乱松散、面色迷茫。两者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西班牙军队整齐的标枪
荷兰军队凌乱的队列
现实战争中并不存在布雷达城的钥匙,当时的情况也并不像画面中的这样美好,甚至关于布雷达城钥匙的灵感,也是从描绘这场战争的戏剧中而来。
布雷达城的钥匙
1629年菲利普四世批准委拉斯开兹到意大利游历,他从巴塞罗那乘船,由斯皮诺拉侯爵陪同。斯皮诺拉侯爵去米兰指挥他的军队,是荷兰布雷达的征服者。
正因为这次的意大利同行,画中对这位公爵人物刻画是如此的逼真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皮诺拉
作为描绘战败投降的场景,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虽然居高临下,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投降者并未表现得过于摇尾乞怜。
从这可以看出委拉斯开兹创作作品时是带着私心的,维护了荷兰士兵的善良自尊,同时满足了掩盖战争非正义性的要求。
荷兰士兵
整个画面呈银白色调,仿佛战争以和平休战拉下帷幕,充满了清新优雅的气氛,是一幅“满足甲方要求的商业性典范之作”。
银白色调的背景
画作完成后,菲利普四世很高兴地将其陈列在他新建的布恩·雷蒂罗宫中,并且悬挂在举行盛大典礼的大厅里。
委拉斯开兹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情味,不仅赢得国王的喜爱,还从侧面证明了高贵的个人修养。
相较于描绘战争残酷场景的画作来说,的确是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
西班牙士兵
关于《布雷达之降》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代表作;
是委拉斯开兹唯一的一幅历史题材油画;
画作旨在为侵略军树碑立传;
人物刻画形象逼真;
画面大有和平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