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希特勒一生中经历的无数次暗杀行动中最后、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1944年7月20日,在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纳粹党内部,以冯·施陶芬贝格为首的密谋集团策划了一起代号为“女武神”的暗杀行动,目标正是元首希特勒,史称“7·20事件”。
如果这次计划目的达成,整个二战很有可能就提早9个月结束了。400万名德国人、150万人的苏军、数十万盟军、几十万集中营囚犯就可能免遭杀戮,德累斯顿、基尔等历史名城也不会被盟军炸成废墟。
但是计划最终失败了,盖世太保逃过一劫。这次行动共导致了7000多人被逮捕,4980人被杀害,其中国防军总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60多名军官或将军被判处死刑。
那么,这群密谋策划者为何要暗杀希特勒呢?
首先,德国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导致纳粹党内部人心离散。
1944年初夏,东面苏德战场上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此处可a至1943年1月31日的斯大林格勒),局势发生逆转。苏军攻入波兰领土,并强渡尼斯河,向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逼近。
此时的德国面临着战败危机,这样的形势导致纳粹党内部分裂,出现了企图推翻希特勒,成立新政府的力量,他们力图与英美达成议和,早日结束战争。
其次,策划者饱受战争之苦。
“女武神”行动的组织者是由一群饱受战争之苦的国防军官团退伍军人组成。
他们对希特勒“滥用日耳曼人的优秀军队”感到失望,希望争取“有条件和平”,避免无条件投降带来的割地赔款。
尤其是此次刺杀行动的关键人物施陶芬贝格更具有代表性。他是传统的军事贵族家庭出身,一直以德国的复兴作为家族和个人的使命。
但是二战爆发以后,德国逐渐陷入战争泥潭。他越来越感觉希特勒就是“凯旋之后必须清除的家中瘟疫”。
1943年,他随“沙漠之狐”隆美尔北非突尼斯,失去了右手和左手两根手指,右眼也破裂失明。
受伤的施陶芬贝格被调离一线野战军,出任国内驻防军总长,反而更有机会接近元首希特勒了。所以施陶芬贝格顺理成章地成为此次刺杀计划的主推手。
另外,还有许多柏林高层如隆美尔、克鲁格、戈林等希特勒“反对派”们对此次“女武神”行动的默许。
密谋组织的退伍军官大多没有兵权,需要这些“反对派”高层的支持,所以隆美尔等人是知情未报,他们同样希望取代希特勒,最终选择了隔岸观火。
7月20日8时,施陶芬贝格从柏林机场飞往德军东线司令部“狼穴”,公文包里还随身携带着一枚炸弹。这是一种英国制造的重达1.8斤的定时炸弹,只需10分钟就可以引雷爆炸。
他的计划是在希特勒听取每日汇报会的时候,将炸弹公文包放置身旁,然后借口接电话脱身。
最终,炸弹成功引爆,而且在场的24人当中,有4人当即身亡,3人重伤;但目标人物希特勒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这并不是施陶芬贝格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实现谋杀希特勒的目的呢?
一、闷热的天气导致汇报会从地下转为地上,削弱了炸弹的破坏力。
施陶芬贝格得知,多次遭遇刺杀的希特勒非常谨慎,每日的汇报会是在地下“狼穴”中进行的。于是,他准备的这枚炸弹原本是要在地下会议室引爆的,因为地下的封闭空间可以增加炸弹的破坏力。可偏巧这天地下闷热,开会地点临时改为地上。
地点的更换让施陶芬贝格措手不及,他只好赶忙躲进浴室,拉开了定时炸弹的管夹。刺杀希特勒行动就这样进入10分钟倒计时。
二、一个无意间的举动让炸弹与希特勒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橡木底座。
当施陶芬贝格带着炸弹而来的时候,希特勒正坐在一张坚实的橡木桌子中央,一边听陆军参谋长阿道夫·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在地图上摆弄他的放大镜。四周还站着20多个军官。
施陶芬贝格坐定后,将那个装着炸弹的公文包放在了距离希特勒腿部只有2米远的位置。距离炸弹爆炸只剩5分钟了,施陶芬贝格借口接电话溜了出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身旁的一个最高统帅部长勃兰特想更清楚地看到桌上的地图,发现施陶芬贝格这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碍事,就顺手挪到了桌子底座的边缘。
这样一来,在炸弹与希特勒之间就隔了一层厚厚的底座。也许就是这个看起来非常随机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历史。
炸弹爆炸后,刚刚镇静下来的希特勒,立刻就控制了局势,一场大规模的反扑清扫行动等待着施陶芬贝格等密谋分子。
有趣的是,“女武神”行动虽然只是二战时期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竟然出现了不同的评价。
首先,二战结束前夕的第三帝国判处施陶芬贝格为“卖国贼”,甚至将东部战线的崩溃归因于这次刺杀行动。而喜欢给世界制定规则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此处可a至1965年1月24日的伦敦)坚持把“7·20事件”说成“狗咬狗”的内斗,拒绝和德国和平协议。
其次,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德。1953年,民主德国发生了反政府的起义。而“女武神”行动中的“卖国贼”被重新提起,甚至找来美国内战时期的例子(此处可a至1862年12月2日的华盛顿)。林肯(此处可a至1865年4月15日的华盛顿)为了维护“人权大于主权”的原则,首开武装干预内战的先例。于是,施陶芬贝格也成为以暴抗暴的世界英雄。
施陶芬贝格等人原本跟随一呼百应的希特勒,为“复兴大业”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但目睹了二战的残酷以及民族的困境之后,内部就出现了分歧。这说明了没有共同目标的群体,终究会分崩离析。(详见规律39 - 目标凝聚:目标一致可以使敌意消失)
历代评价
这是德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施陶芬贝格是自由、民权与欧洲统一的先行者。
——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