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被旁人推着走,会流落到何方?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在唐朝的历代帝王之中,中宗李显知名度比较低,他既没上过战场打击外敌,也没有政治改革,缔造盛世。
不过,身处唐朝由初到盛的转折点上,他和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颇有渊源: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明君李世民,是他的祖父;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他的母亲(此处可a到690年 8月18日的洛阳,a到705年12月16日的洛阳);而缔造出唐代盛世巅峰的李隆基,是他的侄子(此处可a到755年12月16日的北京);就连西天取经的玄奘,也曾进宫为幼年时期的李显剃度,成了他的老师(此处可a到645年2月25日的西安)。
在一众高光人物的“包围”之下,作为皇帝的李显,最终没能实现“突围”。不过,他短暂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个能力庸常的普通人,在面对波诡云谲的政治角力和游戏规则时,呈现出来的身不由己。
那么,唐中宗在跌宕起伏,不受自我控制的一生中,到底都有着哪些身不由己的光景呢?
第一,权位的由来身不由己,两度为太子,两度当皇帝。
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皇位继承原则,太子之位本来轮不到他。但到唐高宗晚年,武则天的权力越发膨胀,在第一任太子李弘猝死(传言为武则天暗害)和第二任太子李贤被诬陷谋反废掉后,烫手的太子之位传到李显这里。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认为自己称帝时机尚不成熟,就让李显暂登皇位来个过渡,自己临朝听政。而后,武则天加紧称帝步伐后,李显作为绊脚石,就被废黜皇位,流放房陵(今湖北十堰市房县)。
到武则天晚年,女皇为接班人的问题忧心忡忡,甚至梦见鹦鹉折断翅膀。大臣狄仁杰就劝她说,鹦鹉的“鹉”,暗示着姓氏“武”,而折断的翅膀,就是女皇的儿子李显。听了劝说的武则天,把李显从房陵召回,重新立为太子。
不过,回到京城后的李显,并没有等到武则天病逝合法继位,而是靠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年号)政变,抢回了皇位。
中宗李显,就如同一面政治旗帜,一直被他人挥来舞去地操控着。
第二,政务处理身不由己,被权臣和外戚操控。
李显首次登基后,名义上是皇帝,其实不过是武则天操控下的傀儡。
他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想要提拔老丈人韦玄贞做助手,当时的宰相裴炎,是武则天的亲信,当即表明反对立场。李显就生气的说,就算我把天下都让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得知消息的武则天,就以此为借口,废掉了李显。
李显第二次做皇帝,依靠的是张柬之为首的五名大臣,他们趁武则天晚年病重,发动政变拥戴李显。
二度登基的李显, 虽然没有了武则天的控制。但他的皇后韦氏,又开始干预政治。就像晋惠帝受制于贾皇后(此处可a到316年12月10日的长安),李显的帝王权力,几乎被韦皇后吞个干净。
韦皇后曾和被贬房陵的李显共患难,可重返都城的她,却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为了获取政治支持,公开卖官鬻爵。在上官婉儿的牵线下,她还和武三思勾结起来,传出秽乱宫廷的恶名。
李显虽然两度登基,但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不是受制于权臣,就是受制于外戚,就像是水中浮萍,无根可依。
第三,生死问题上身不由己,性命全系于女人之手。
武则天为登上帝位,不惜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李显的二哥,高宗皇帝的第二任太子李贤被废后,在武则天授意下,被酷吏丘神勣(jì)逼迫自尽,死时还不到三十岁。
李显第一次皇位被废后,惶惶不可终日,每当听说朝廷使者到来,就要找绳子上吊。倒是韦皇后还能处之泰然,跟李显说福祸无常,就算最后终有一死,也不必如此着急。果然,母亲武则天派来的官员,只是日常性质的查看,没带来什么赐死的消息。
再次登基的李显,重拾九五之尊的身份,可即便如此,他的性命,也成了别人手中的玩物。李显最亲近的人,是他的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由于在被贬期间共渡难关,李显对此特别感激,还没返回洛阳时,李显就许诺,说将来如果能重见天日,过上好日子,你们做什么我都不反对。
只可惜,后来她们的做法太过格,有大臣上书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已经危害到国家社稷。由于惧怕受到中宗责难,两人在皇帝的食物里下毒,李显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去了。
自古以来,被毒杀的皇帝并不少见,比如被王莽毒杀的汉平帝,被宇文护毒杀的孝闵帝(此处可a到557年2月15日的长安)。但是被妻子和女儿合伙谋毒杀的,也就只有唐中宗一个了。
不过,正因为李显从武周政权那里接过权力,实现了唐朝复兴,也让“中兴”的政治观念成为主流,为后来唐玄宗开创盛世,铺垫了道路。
李显在政治和生命上呈现出的种种身不由己,其实都是唐朝皇权不稳定的一个剪影。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自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武力夺权,此后,有子继父、有弟继兄(唐武宗接替唐文宗)、有叔继侄(唐宣宗接替唐武宗),更有女皇登基。但在出身军事贵族、浸染胡化的王朝游戏里,皇权无论是依靠朝臣、宦官或者外戚,哪一种力量崛起,都必须要权归于君,才能有所有建树,不受制于人。这一点,也再次印证了权大欺主的定律。(详见规律11-权大欺主:为什么要权责一致)
历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