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酒足饭饱,苏轼问朝云:你说说看,这里有什么?朝云答: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文/全历史 Spencerrr

1037年1月8日,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

说起苏轼,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难以掩饰的才华以及对待世事旷达乐观的态度。

关于前者,证据多多苏轼词开豪放一派,文当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

关于后者,有林语堂的评价为证: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苏轼的时间地图

但实际上,旷达乐天的苏轼不是一天炼成的,这其中颇有一番波折。如果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会发现在旷达乐天的面相之下,还存在着一个争强好斗的苏轼。不信,我们来看看苏轼好斗的面相:

第一是与旧制斗。

仁宗嘉佑六年,年仅24岁的苏轼在礼部复试中以《春秋对义》取得进士第一,荣登状元。身为学界泰斗的欧阳修也大赞他的文章苏轼从此名动京师。

苏轼顶着“百年第一”进入官场,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此时的苏轼少年满志,说他“好斗”似乎也无不可。

初到任上,苏轼便开始了与旧制度斗争。凤翔府位于现在陕西西部,距渭水不远。当时凤翔府负责将秦岭南山的木材从水路运至汴京,而木材进入黄河后,常因水流湍急导致物资损坏。因此,服役者多因赔偿问题而倾家荡产。苏轼立即向执政韩琦上书,改革衙前制度,并建议服役者按水文规律择期运送,减少损失。

第二是与上司斗。

苏轼的其中一任上司陈希亮武人出身,为人耿直,不顾自身福祸,嫉恶如仇,曾多次打击地痞无赖。但对待苏轼则略显刻板严厉,不苟言笑。苏轼便在撰写一篇碑文(《凌虚台记》)之时,对陈希亮讽刺了一番。

苏轼

第三是与鬼神斗。

不仅“斗上司”,这时的苏轼连鬼神也不忌惮。一次苏轼与随从路过白华山时,随从中了邪,神志不清。众人建议苏轼山神庙劝山神别生气了,他便去到庙里对山神说:富贵者你不敢惩罚,为何责怪一个小小侍从?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惊世骇俗。

转折点发生在苏轼44岁那年。那一年,乌台诗案爆发,“乌台诗案”不仅是苏轼仕途生涯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最大转折点。从此之后,一个旷达的苏东坡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起来,乌台诗案的爆发依然和苏轼“好斗”有关。

当时,北宋的另外一位名臣王安石正在主持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也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作为变法的反对派,苏轼直言王安石的改革太过激进,后期必定致社会混乱无序。虽然事实证明苏轼是正确的,但他连上两书直言进谏反对变法,宋神宗都未置可否,反而招致了变法推崇者的弹劾。无奈之中,苏轼只得请求外任,开启了后半生的跌宕起伏。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赴任,按例向皇上谢表。而谢表中的字眼则被新党摘出来,向皇上再次弹劾苏轼讥讽朝政。神宗令御史台,又称乌台,将苏轼押送回京,打入狱中,并接受调查,而苏轼的各类诗文也成为了“呈堂证供”,被任意解读。

乌台诗案之所以对苏轼影响巨大,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乌台认定苏轼的罪行有四且极重,律当处死。苏轼在狱中自知凶多吉少,第一次受到了死亡的威胁。

二、调查期间,乌台搜集了大量苏轼的往来书信,同时指责往来官员知情不报。苏轼不忍罪行累及家人和众臣。

三、因耿直上言而获罪受辱,苏轼大志无望实现,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讽刺。

乌台诗案苏轼终因神宗祖母曹太后和包括王安石在内的朝中多位大臣营救而获赦,被贬至黄州。

受“乌台诗案”之累,苏轼被一贬再贬。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因反对变法而被一贬再贬的三地,却也是他的“福地”。

在黄州,苏轼的文艺成就达到了巅峰,前后赤壁赋《寒食帖》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被贬的苏轼看淡了官场沉浮,理性地对待生活,眼下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黄州寒食诗帖全卷

在惠州,他向隐士学习酿酒,称真一酒“绝似王太驸马家碧玉香也。”还特意向朋友写信推荐酿造方法。他朋友遍天下,即便是在遥远的海南岛,苏轼也交到了挚友张中,为他修建了房屋。

这时的苏轼已经不复当年的好斗,经过“乌台诗案”见过世态炎凉、生死茫茫,他变得更加旷达,乃至更显得不合时宜。别人受贬,慨叹怀才不遇,悲悲戚戚,他却该赏月赏月,该酿酒酿酒,该交朋友交朋友。

对人生的体悟,在三贬之地显得更加丰富,苏轼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窠臼,他的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作品,他的生活态度也为中国文人开创了一个新典范。

旷达的苏轼,不是一天炼成的,这其中包含了苏轼一生的经历,所以才有了“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才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才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在南荒之地儋州去世的,儋州也是苏轼的最后一个谪贬之地。在他去世的两个月前,苏轼写了一首词回首自己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年少成名进入官场,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却屡遭贬谪,后半生颠沛流离。在别人看来本应该是灰头土脸糟糕透顶的岁月,在苏轼看来却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业。这是旷达的苏轼,也是内心从未向世俗低头的苏轼,“好斗”的苏轼从来没“死”过,他只是把那个自己隐藏了起来。

历代评价

1.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

2.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曾国藩,《曾国藩文集(五)》

3.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王国维《人间词话》

4. 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钱穆《国史大纲》

5.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