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魔戒中只身挡炎魔的甘道夫一样,凡尔登战役期间的著名口号是:“决不让敌人通过”。
文/全历史 Spencerrr
1916年12月15日,法军在凡尔登要塞发动最后一次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3天后,法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惨胜。
这一战役,在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并迫使德军退回至初始战线。参战的法德双方,在此次战役中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术或战略上的优势,却分别损失了55万人、43.4万的兵力。
早在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了秘密同盟,称为“三国同盟”。
因此, 1914年奥匈帝国率先对塞尔维亚宣战后,德国随之向俄国、法国宣战,意大利虽未进攻,但仍系德奥两国的同盟国。
开战一年后(1915年),交战国已有12个国家。一方为德奥和土耳其,成为同盟国;另一方为俄国、法国、英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协约国。
在协约国声势日益增加的1916年,面临着大西洋那边美国即将参战的危机,德军为何会在已经陷入了拉锯战的法国边境,决定实施这样一次“自损八百”的进攻呢?
首先,德国的这一次进攻是情势所逼。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势:
先是1914年9月,英法联军在法国马恩河战役中合败德军,致使德国迅速占领法国后集中兵力打东线的施里芬计划失败,在法国陷入了拉锯战,协约国和同盟国都难以取得进展。
施里芬计划是战前德国元帅施里芬在一战爆发前提出的。在深入地研究了两大强敌法国、俄罗斯的交通、战备、战略后,施里芬提出了这个利用时间差的计划: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计划也被认为是二战中“闪电战”的雏形。
其次,截至1915年秋,协约国数量已达九国之众,声势大涨。虽然自大战一开始意大利就因种种原因失信于德奥两国,但1915年5月,意大利正式倒戈、加入协约国,并向同盟国宣战。
第三、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到了参战的边缘。为了抵制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自1915年2月起开始轰炸海上赴英的船只。5月,德国将英国商船琉息坦尼亚号(Lusitania)炸沉,其中有一百多个美国人。美国的参战将打破欧洲战场的平衡,对德国来说将是深远且不利的危机。
因此,为了打破西线战场已形成的胶着状态,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在1915年的圣诞节致信末代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提议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于东线,而在于西线。他认为,东线的对手是俄国,而俄国正处于革命和随后撤军的边缘。
此时,如果法国能在一场重大的战役中被击败,强敌英国很可能会寻求与德国达成协议,或者反过来被击败。他认为法国的局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大规模突破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迫使法国总参谋部将他们拥有的每一个人都投入一次战斗,使法国军队流血至死成为了这次战役的首要目标。
他的计划是让凡尔登遭受猛烈的轰炸,从而把法国军队从整个西线引到凡尔登周围八英里宽的前线,然后大放血。

那么,在法国北部多个边境要塞中,为什么法金汉选中了凡尔登呢?
事实证明,法金汉的选择是很精明的。
第一、凡尔登要塞是德军通往巴黎的一个枢纽,在战略上,法国不可能放弃这里,必须奋力抗击。
第二、战争初期,凡尔登已被法方贬为小要塞,主要兵力和战备被撤至南方应对主要战斗,因此防守不强。事实上,1916年初,法军总司令霞飞在听闻德军将针对北部进行进攻后,确实并没有猜到被选中的是凡尔登。在战斗发生当天(2月21日),法军仅有两个师赶到凡尔登。
第三、凡尔登是高卢民族的发源地,同时普法战争中,凡尔登是最后一个落入普鲁士人手里的要塞,这里对法国人的精神象征意义重大。
这三个条件,让法金汉认为“法国军队将流血至死”(Bleed France White)。而这样的执念,也最终导致了德军此次进攻的惨败。

我们来看看战争的过程:
一方面,战斗开始后,由于有着打消耗战的目标,法金汉并没有采取迅速占领凡尔登要塞区和制高点默兹的战略,使战斗很快又陷入胶着状态。
在炮火重击和火焰喷射器扫荡战壕的横扫下,德军在5天之内就迅速占领并进军到了法军第二道防线。行进过快的德军在这之后便丧失了炮火支援的优势,反而使自己暴露在法军位于默兹河西岸的炮火射程内。
法军利用制高点引导炮火肆意轰击德军,到了3月2日,德军已经损失了4个团。法国的炮火袭击在凡尔登战役中至少造成了百分之六十德军伤亡。
另一方面,法军高效的军队组织也是导致德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凡尔登战役中实现了人类战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汽车运输。利用唯一一条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法国人称为“圣路”),法军一周内能组织3,900辆车,不断向凡尔登运送人员和物资补给。
第三、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点,英法联军于1916年7月在索姆河发起进攻,德国不得不抽调兵员以增援索姆河战役。同时,6月俄国在西南战线突破成功,15个德国师必须从凡尔登撤出,以协助在东线的防御。
夏末,法军的血还没有流尽,德军却已经非常疲惫。8月29日,德军总司令兴登堡撤换了法金汉将军,同时鲁登道夫被任命为凡尔登战役司令,结束了凡尔登的作战。
这场战斗唯一真正的结果是双方军队都受到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凡尔登战役是一场标准的静态战壕战,密集的炮弹使用让战壕中血水甚至能淹没小腿,战场上遍地人体残肢,一片惨烈。法德军人在这场战斗中心理、生理都受尽了折磨,因而成为一战中的“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标志着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一战的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历代评价:
1. 在连续不断的炮击、喷火器、毒气和白刃战的步兵冲锋不能撼动防守者时,德国工兵在法国阵地下面挖洞,爆炸了威力很大的爆破地雷,炸成了许多有十层楼深的坑。法国打死、负伤、被俘和失踪的伤亡人数,合计在五十五万人以上。德国在类似的伤亡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以上。到仲夏,德皇已很明白,法尔肯海因的战术,也是使德国把血流尽。
——杰克·雷恩,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
2. 法军本应明智地在凡尔登周围与德军周旋,尽可能多地节省自己的兵力,在任何有必要的地方让德军用高昂的血的代价占领土地,千方百计将敌人引进包围圈或其他对其不利的阵地。这样做可以让德军遭到惨重的损失而自己则免受巨大风险。
——温斯顿·丘吉尔,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