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从未分裂?
据不完全统计,235年至284年间,罗马帝国接连出现了20至25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只有两至三年。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临终前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交于长子阿卡迪乌斯(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次子霍诺里乌斯(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统治——主流观点总是把这一事件视为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然而从真实的罗马帝国发展脉络来看,未必如此。

查看完整族谱

阿卡狄奥斯的族谱

···

凯撒之死:一封陈情书

恺撒之死

公元前45年,时任罗马共和国将军的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率部成功平定了西班牙庞培(Gnaeus Pompey)集团的叛乱。

然而凯旋之后的恺撒并没有按照共和国的惯例辞去“独裁官”的职位。反而以兵权为底气胁迫当时的罗马权力机关元老院任命自己为“终生独裁官(dictator perpetuus)”。

与此同时,恺撒的下属们也急迫地想要他称王。在2月某次庆典上,执政官安东尼(Mark Antony)献出了“王冠”,数以万计的与会者高呼“恺撒王”。

面对铺天盖地的呼喊声,作为当时罗马共和国法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元老院慌了神。

早在公元前510年,元老院的先驱们曾以血的代价驱逐“罗马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而建立罗马共和制度,如今元老们担心,这一切即将轰然倒塌。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

元老院成员们思前想后,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要在恺撒还未称帝之前将其除掉。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以有“要事相商”为由,将恺撒诱骗至罗马剧院一偏僻角落。

在那里元老院给了恺撒一封“陈情书”,内容是希望恺撒能够放弃“终生独裁官”的职位,将权力归还给元老院。

这个要求对于已经坐稳“独裁官”的恺撒来说,等同于叫他把已经吃了的吐出来,可谓是无稽之谈。

元老院成员们也知道这个事实,因而“陈情书”只是他们除掉恺撒的幌子。

恺撒接过陈情书,想着看看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又要搞什么过场之时,一位叫卡斯卡元老院成员,从怀中拿出匕首刺向了恺撒

紧接着,在元老院领袖马可斯·布鲁图斯(Marcus Junius Brutus Caepio)的带头下,约60位元老院成员也扑了上来,凯撒因双拳难敌众手而命丧当场。

···

后三头同盟时代

凯撒的死并没有让元老院重获权力。

凯撒生前的助手安东尼雷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不但依托兵权继续霸占着罗马政权,丝毫没有归政的意思,还对刺杀恺撒的元老院进行疯狂的报复。

他们宣布要以“叛国罪”逮捕布鲁图斯,迫使布鲁图斯与其追随者不得不逃离罗马,罗马至此进入了“后三头同盟”时代。

但布鲁图斯并未就此善罢甘休。

公元前44年暑秋,布鲁图斯通过政治承诺说服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的原罗马驻军将军,组建起了由17个罗马军团以及17000 名新募士兵组成的“共和军”。

安东尼,雷必达与屋大维

共和军向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等他口中的恺撒“余孽”宣战,放出重建罗马“共和”秩序的豪言。

公元前42年,当“共和军”向罗马进军,行进至希腊北部腓力比城(Perrot)时,安东尼屋大维决定进行进行决一死战。

19个罗马军团约10万士兵如同猛虎一般扑向“共和军”,然而因布鲁图斯依托“共和军”的海上优势背靠地中海严防死守,安东尼屋大维并未旗开得胜。

罗马军团反而因为自身后勤补给自罗马来,是依靠穿越巴尔干北部山区的人力运输,难以支撑10万级大军的长期吃喝拉撒,相对的“共和军”依靠船只海运自小亚细亚源源不断的运粮,不但士兵吃得饱,还吃得好,渐渐陷入了被“拖死”的困局之中。

遗憾的是,“共和军”的大多数领袖,曾经都只是在议事厅里打嘴皮子的“文官”。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这群长期在外开疆拓土的“武将”相比,不管是战术水平还是战略眼光均天差地别。

10月23日“共和军”得知携带大量粮草补给支援安东尼、屋大维所部的埃及托勒密舰队受飓风影响返航,误认为二者彻底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于是放弃防御姿态主动进攻。‘

安东尼、屋大维所部被进攻之前,事实上军中尚有余粮,结果“共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共和军”领袖布鲁图斯在发出“我是要逃跑,但这次是用手而不是用脚”之后含着泪水自杀。

随着共同的敌人“共和军”被终结,在如何分配罗马共和国权力的问题上,三者谁也不想成为对方的下属,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与此同时因各自都有军队,于是三方选择了以“内战”的方式一决胜负。

雷必达因在凯撒时期仅为骑兵长官(Magister Equitum),属于凯撒亲兵性质,在罗马城之外并没有根基,因而很快就在内战中被淘汰。

公元前36年,屋大维剥夺其在西班牙行省和阿非利加行省的统治权,让他以最高祭司的宗教头衔养老。

因屋大维对雷必达出手了,且个人时刻强调自己是凯撒的继承人,依旧握有军权的安东尼慌了神,他担心屋大维要对自己下黑手了。

于是安东尼决定扶持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Φιλοπάτωρ)与凯撒的儿子凯撒利安为凯撒继承者,试图以此在道义上力压屋大维一头,达到分庭对抗的目的。

···

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整顿军马后,决定结束“分庭”。

大批士兵自罗马出发冲向安东尼控制的中东地区。因安东尼背后有安息帝国牵制,在腹背受敌之下安东尼于前30年兵败自杀于埃及。

随着安东尼的失败,屋大维掌握了全罗马的军权,他在布鲁图斯兵败之后,将元老院成员清一色换成了自己亲信,元老院沦为其发声机器。

公元前29年,在屋大维的授意之下,元老院出面加封其为“皇帝”,以元老院为权力中心的罗马共和国至此蜕变成为了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罗马帝国的时间地图

虽然罗马帝国建立了,但是屋大维并没有留下明确的继承制度,因他是靠军权上位,之后的罗马帝国的皇帝往往也是谁的拳头硬谁当,对此《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

a a 后汉书 作者:范晔 此篇内容在列传.西域传

当时间转到3世纪,因继承秩序始终是靠拳头打,罗马帝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据不完全统计,235年至284年间,罗马帝国接连出现了20至25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只有两至三年。

285年平民出生的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以上任罗马帝国皇帝卡路斯亲卫队队长之职坐上了帝位,并通过削弱边境将领军权,让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戴克里先认为罗马帝国的版图过于庞大,已经远远超过1个人能统治的极限了,为了避免自己死后,手握军权的将领们再一次自相残杀,于是他提出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

四帝共治制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来统治,在东西方分别设置2个皇帝,并为2位皇帝分别设置助手1名,理论上把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权分为了4份。

戴克里先第一次明确了罗马帝国权力继承的秩序,在该秩序的要求下,每位皇帝的任期只有20年,到任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助手,而助手继位后需立马设置一个助手当继承者。

戴克里先有曾经一统罗马的威信,在他的统治时期,“四帝共治制”成为了分压的利器,使罗马帝国的秩序更加高效的运行起来了。

但是在他之后,没有了那个威信为前提,4位权力在位者,互相不服气,矛盾逐渐激化,这为罗马帝国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

···

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324年西罗马的实权派君士坦丁大帝击溃东罗马“同行”李锡尼(Gai)us Valerius Licinianus Licinius,将罗马帝国归于他一人统治。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君士坦丁大帝采取了跟中国古代北魏孝文帝一样的做法,“迁都”。

东罗马的核心区域中东,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一座新的首都“君士坦丁堡(Istanbul)”,并将其作为自己主要的“办公”地点。

后来西罗马地区北部以日耳曼人(Germanic peoples)、匈人(Huns)主导的“蛮族”崛起,在连连战乱中西罗马越来越贫瘠,而在东罗马地区因罗马帝国并未再东进的意思,跟宿敌波斯人基本维持着和平共处状态。

如此一来,在战乱与和平的对照之下,罗马帝国的经济开始向东部迁移,并逐渐围绕君士坦丁堡形成了繁荣的“首都经济”,使其成为跟罗马城相提并论的帝国大都市。

罗马帝国第一次在经济上出现了明确的东西划分。

379年来自今西班牙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Flavius Valentinianus Augustus the Great),受到罗马皇帝格拉提安的赏识,被推举为了统治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共治皇帝”,史称狄奥多西一世(Theodusius Ⅰ)。

388年罗马西部爆发“叛乱”,一位叫马克西姆斯的将领刺杀了西部罗马的“共治皇帝”自立为王,狄奥多西一世受西部罗马贵族的委托出兵西部平乱。

虽然叛乱平定了,但是狄奥多西一世看上了统治整个罗马帝国的权力。

他先是扶持一个年幼的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登基,然后将实权过渡给自己的同盟将领阿波加斯特(Arbogast),做到了罗马帝国他第一。

392年5月15日,瓦伦提尼安二世去世,阿波加斯特试图跟狄奥多西一世平起平坐,扶持了一位叫尤金尼乌斯的教师为西部罗马皇帝,试图以整个高卢疆域为底气“叫板”狄奥多西一世

393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萨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国教,引起前“国教”罗马传统多神教教众的抵触。

狄奥多西一世与圣安布罗斯曾就教会在帝国事务中的作用问题展开辩论,不同意教会拥有政治权力。

阿波加斯特为此特意高喊复兴“罗马传统多神教”换取支持,打响了以“信仰之战”为幌子的夺权战争。394年,狄奥多西一世率部西进,并于阿尔卑斯山维帕瓦河一代跟阿波加斯特所部主力决战。

决战开始之前,阿波加斯特特意在战场立起罗马传统多神教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雕像提士气,狄奥多西则向上帝祈祷“旗开得胜”。

而从历史结果上看,这一次上帝要比朱庇特宙斯)“灵验”。

狄奥多西的士兵冲锋之时天空突然刮起“风暴”,风暴卷起的沙子让阿波加斯特所部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战场一瞬间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阿波加斯特被迫在兵败之后含恨自杀,罗马传统多神教也在此之后被彻底打入了冷宫,罗马帝国进入了基督教的时代。

395年1月17日,狄奥多西一世去世。

按照“四帝共治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一个人难以有精力,统治庞大的罗马版图”,狄奥多西一世临终前将罗马帝国从行政区域上一分为二。

他建立了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行政区,以及首都定在罗马的“西罗马”行政区,分别派遣长子阿卡迪乌斯统领“东罗马”,幼子霍诺里乌斯执掌“西罗马”,也就是史学家常说的“罗马帝国分裂事件”。

395年罗马帝国的东西疆域划分

···

罗马帝国真的分裂了吗?

西方法学理论先驱西塞罗曾提出“把共享法和正义的人们看作是同一国家的成员”。

而所谓的“东西罗马帝国”在早期正好用的就是一部名叫《狄奥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的法律。该法颁布于公元438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Flavius Theodosius)、西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Placidius Valentinianus)均在上面签字,要求所辖版图内的民众严格遵守。

以此可见自狄奥多西一世之后的东西罗马并没有分裂,出现两个行政中心、两个皇帝,某种程度上是以“二帝共治体制”的方式对“四帝共治制”的一种复兴,虽然有两个皇帝,但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帝国。

至于为什么目前的主流观点,要把狄奥多西一世之后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最核心的根据莫过于“文化分裂”。

根据历史记载,东罗马地区的皇帝主要以希腊人居多,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语言通行希腊语,跟西罗马地区使用“拉丁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时在国教“基督教”上东罗马也诞生了独立于罗马公教(天主教)的希腊正教(东正教)。

但是当我们一看时间表,这个根据根本站不住脚。

395年之后的东罗马一点都不希腊,在554年击溃法兰西帝国,一度让东罗马重塑罗马帝国曾经辉煌的查士丁尼一世(Iustinianus I),是正宗的拉丁语皇帝,他之前的皇帝绝大多数也都是。

东罗马真正的拉丁语化是在7世纪,东罗马进入希拉克略王朝时代,当时在东面阿拉伯帝国的强势进攻、以及北面斯拉夫人(Slavs)和保加利亚人肆意骚扰下,东罗马版图仅剩希腊半岛地区,拉丁语言区几乎完全损失殆尽。

东罗马最终彻底地实现“希腊化”,建立在所统治的人和版图全是“希腊风”的基础上。

希腊语的碑铭

至于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的差异问题,在395年前后二者并没有大的差异。

381年,召开的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中只是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高为牧首区土耳其语: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给予当地教区的牧首的地位仅次于罗马教皇(Pontifex)。

45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试图通过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获取跟罗马教皇同等地位,但被教皇以侵犯了自身首席权为由明确拒绝。

此时的君士坦丁堡教区虽跟罗马教廷有诸多矛盾,但是总体依旧在一个整体,否则也不会开大会排个“高低贵贱”了。

二者真正分裂的时间,则要往后推到7世纪,跟东罗马帝国希拉克略王朝的逐渐“希腊化”同步。

当时因为东罗马希腊化”,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习俗跟罗马教宗不再保持同步,甚至越来越差异化,二者开始为了谁能代表真正的“上帝旨意”而争吵不断。

跟小两口吵架一样,这个争吵是越吵矛盾越多,一会罗马教皇说东边的不尊重圣像,一会君士坦丁堡牧首怒斥西边的食未出血的肉……

天主教与东正教.jpg

1054年,罗马教皇君士坦丁堡牧首都觉得实在是过不下去,于是以互相开除教籍的方式将基督教正式分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希腊正教(东正教)

东罗马帝国语言风俗的“希腊化”和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均是在7世纪前后的事,而西罗马帝国此时早已烟消云散。

早在476年9月4日,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领袖奥多亚克(Odovacar)威迫退位,西罗马版图就已经进入了日耳曼人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要想继续定义395年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并不简单。

  • 参考资料:
  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五卷》(M)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夏遇南:《罗马帝国》,三秦出版社
  3.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
  4. Carr, John. Fighting Emperors of Byzantium. Pen & Sword. 2015.ISBN1783831162.
  5. Williams, Stephen; Friell, Gerard. Theodosius: The Empire at B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300061730.

阅读数 7.1万